作家方方:没想到这么多人读我的“武汉日记” 现在仍不习惯
现在仍不习惯|草地·访谈
首发:“新华每日电讯”微信公号
作者: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喻珮
“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”在被疫情笼罩的近段时间里,这句话被频频引用、传播。其出处,来自65岁的武汉女作家方方的一系列“日记”。
从1月25日至今,方方的“日记”共发布约36篇,累计超过六万字,以“日记”的形式记录“封城”之下的城市面貌和这里的人物故事,并涉及大量与武汉相关的消息、新闻。
日前方方在武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我准备给它取名为《武汉封城日记》。在武汉,那粒灰落在个人头上时,就是一座山。”
《武汉封城日记》写作的初衷是什么,写作的过程是怎样的,所记录事件的消息源来自哪里?方方接受《新华每日电讯》草地副刊记者专访,谈及她“封城”中的个人感想,和“日记”写作背后的点滴。
第一眼看到“封城”的消息时,并没有想到要记录
草地:为什么用“日记”的方式来记录和跟踪疫情?这么长时间以来,推动您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动力是什么?
方方:一开始就只是想记录一下封城的生活,也没打算天天记。到后来,突然有很多人告诉我,他们都在看,而且很多人转,有人说一大早起来,首先看我的日记。这让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,而且也深感荣幸。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读。这样就一直记下去了。
草地:每次写日记多长时间,一气呵成吗?写作的时候是种什么状态?
方方:我每天都是晚上写,这毕竟跟写小说不一样。对于我这样的职业作家,写一两千字的随手记录也不算难。写一点,就起来去做点家务,有时去吃点东西。又看看微信上有什么,跟同学和朋友聊一下天,就差不多了。开始写的时候,闲扯得多一些,后来读者多了,我也会做一些资料收集,希望这份记录有一些更结实的内容,所以找医生了解情况也比较勤了一些。
草地:对于日记的风格,一开始有没有规划?还是写作的过程中逐渐清晰?
方方:没有。因为微博这地方,本来就是闲扯的,也不用打草稿,直接在那个小框框里写,我觉得很舒服,也很随意。所以一开始就是想到哪,写到哪。现在也是如此,只是对疫情的进展增加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说法。直到现在,我也还是闲扯的方式。